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今天,浏览云风前辈的博客,读到博文《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云风的观点大约有点愤世嫉俗的意思了。但是孔子原意是什么呢?这确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

这篇博客的原文如下:

这两天睡觉前翻翻论语,读到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传统的理解就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句话是孔老夫子说的(前面写了”子曰”) 。
从现在的思想看,估计很多人都会抨击这个观点。然后有卫道者改句读,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有”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什么的。我自己感觉啊,根本用不着替老夫子开脱。我自己是越来越感到很多情况下真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
很多事情去花时间跟当事人解释清楚未必是件好事。

古文为了文字记录的精简,常常以字为词,一字多义,句型灵活多变,尤使后人无奈的是通篇没有标点。这些为理解古文造成极大的困难。一些语句,必须放在语境当中才能正确地把握。而云风所说这句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第八》,大概有以下三种读法:

  1.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下称为读法A;
  2.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下称为读法B;
  3.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下称为读法C。

当然,还有更多的读法,但表意上有所重复,就不再一一列举。
大家知道,论语的形式是语录体,很少有场景。所以就使得通过语境解读成为不可能。但是孔子的言行都是受一致思想支配的,这就为理解提供了一些依据。
读法A是受众最普遍,也是历来最为人诟病的,意思是”应该让民众跟着走,不应该让民众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明显是一种愚民的主张。在”批林批孔”时期,孔老夫子可是为此句而饱受批判之苦。
读法B可以理解为”民众如果认可,就让他们跟随;如果不认可,就让他们了解。”,这样理解,这句话就显得谦和多了,体现着对民众自由的意志的尊重。
读法C可以理解为”民众可以差遣,就让他们跟随;如果不可以差遣,就使他们理解。”,这样理解,比起读法B来,略显强硬,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论述的。
那么,孔子要表达哪一种观点呢?依我看来,读法A绝非孔子本意,但是读法B和读法C到底谁是谁非就有待商榷了。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把”仁者”定义为”爱人”的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具体的思想准则约束之。为了实现”仁”,孔子将希望寄托于”礼”,提倡”克己复礼”;为了推广”仁”,他致力于教学,提倡”有教无类”,并终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以上孔子的思想中,很难寻觅出”愚民”思想的根源,反而让人体会到孔子愿开民智的教者风范。所以读法A显然是对孔子思想的歪曲。
而读法B和读法C叙述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出发点不同。读法B由民众的选择说起,读法C由君主面临的问题说起。
于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读法B。因为孔子总归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不像孟子,言多咄咄逼人。当然,孔子之柔是为民,孟子之刚亦是为民。孔子亦有”苛政猛于虎”之凛厉,孟子亦有”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之柔情。何以至此,不惟品性,亦属时势。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但总而言之,仅就孔子谦和而论,读法B应是更为妥帖的。这亦可算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之渊源了。
以上皆属末学愚思,理据不足,还望贤者指教。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弱水三千,只取一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