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难所思

前段时间,家中出了意外。母亲从楼上摔了下来。
我当时不知道,过了好久一直都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我像以往一样生活、工作、学习。但是,同样时间,母亲却经受着磨难,忍受着痛苦。
其实,我应该知道的。

在这段时间中,母亲曾给我打过电话。问我想不想家,问我暑假能回去吗。我漫不经心地认为那不过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漫不经心地享受这样一份牵挂,漫不经心地笑着解释不能回去的原因。一切都在这不经意间悄悄溜过,没有一丝异常的阻塞。但电话一边懵懂的傻小子却没能体会到电话另一边异常的思念。终于一颗期盼慰藉的心未能如愿,独自感受着电话忙音带来的伤感。
一切都过去了。当我知道这一切的时候,母亲已经可以满中国溜达了。在母亲的这一劫难中,我唯一为她做的事只不过是大哭一场。除此之外,整件事竟仿佛与我无关。
任何事情都会归于平淡。但母亲这场”悄无声息”的劫难却使我想了很多,除了内疚,除了感伤。

林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首次接触这句话,是在玩”仙剑”的时候。在整个仙剑故事中,这实在是毫不起眼的一句对白,但却使我铭记至今。因为我深切感受到李逍遥当时的心情。当苗人头子说出这话时,一颗颗泪珠溢出小李子的双眼。这一切我感同身受。更加深刻理解这句话,是在看到其出处的时候。这句话出自《孔子集注·卷二·孝本》,原文如下: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其文或有不实之处,但皋鱼为其三失而伤,令人钦佩,尤其一句”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道出为人子女之大悲处。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我们的至亲之人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这八苦。人生无常,谁能知道欢乐的下一刻会如何?母亲心地善良总能逢凶化吉,真是我的福气。但我却愈来愈惶恐了,随着我日益成熟,随着父母日益衰老。
我想到了奶奶。奶奶是我生至今日唯一永别的亲人。奶奶的去世使我首次尝到生离死别的痛楚。可怜我那时年幼无知,怀抱奶奶的遗像尚不识悲尤觉有趣。在那之后我才逐渐感受到沉重的失亲之痛,也是从那之后我才习惯于回忆。当生命不太圆满时我们寄托于希望,而生命有所缺憾时回忆则向我们靠拢。也即是说希望或可放弃而回忆则无可逃避。回忆里总有人生的无奈。那时看《天龙八部》,以下这段文字深深打动了我:

萧峰手掌托着那只小小木虎,凝目注视。灯火昏黄,他巨大的身影照在泥壁上。他手掌握拢,中指和食指在木雕小虎背上轻轻抚摸,脸上露出爱怜之色,说道:”这是我义父给我刻的,那一年我是五岁,义父……那时候我叫他爹爹……就在这一盏油灯旁边,给我刻这只小老虎,妈妈在纺纱。我坐在爹爹脚边,眼看小老虎的耳朵出来了,鼻子出来了,心里真高兴……”

这是萧峰在其养父养母去世后重回故里时的一个场景。当时阿紫使气毁了萧峰养母纺车,从来对其迁就的萧峰唯一一次动怒。这段写的真好,平常语句道出不平常之情。而我对其情其景感触尤深,是因为想到了奶奶。萧峰的义父为他刻小老虎,奶奶则曾为我做水枪。我亦如同萧峰般,看着水枪一步步做好,”心里真高兴”。然而,当初的那份高兴,如今每咀嚼一次便平添一份苦涩。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亲人长辞,我能够做的只剩下怀念。
室友看过电影《爱情呼叫转移》,总结一句话:”珍惜眼前人”。逝者不可追,尤待珍惜的是眼前。我心无大志,只求一家人快乐生活。但世事唯艰,实现这点谈何容易。腿哥在博客中写到只求”能够安安稳稳,温温馨馨地过日子”。读后感触很深。想到孔子曾惟独称道曾子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一生为此奔波却终未如愿。我惮于想象孔子晚年的心境,太多的沧桑与无奈,使我无法承受。我曾对家姐说了我这个理想。姐说我想法太天真。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无尽的麻烦。还是张爱玲的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但我为什么不能在逮蚤子的空隙为家人多做一点什么呢?
努力,让我的空隙多一点。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弱水三千,只取一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