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了放弃

绳子断了,就再换一条吧。
如果觉得那绳子不错,我回家可以再给你带一条。我姥姑是玉店老板,资源取之不竭。
或许只是因为不愿放弃……

总感觉放弃应该比获取容易一些吧?但最终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错觉。
有人这样描述人的一生:他生来就不断地竭尽全力地往怀里揽东西,直到死去。
死去的一幕,让人酸楚。怀里的东西不由你差使,不断下落,发出奇异的声响,交织成死亡的声音。那是一种绝望的等待,等待这声音的终结。

我曾向家姐推荐张爱玲的小说——我确实觉得张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小说家。细腻,真挚,永远散发出一丝淡淡的感伤,清澈的感伤。再没有人能写出那样的文字了——但姐说她很忙。我开始觉得遗憾。但后来发现,这或许是她取得成功的原因。她放弃了太多。一个人只有首先放弃,而后才能有收获。我想到了释家的一个故事。

我觉得中国无数的精神中,包容是最伟大的精神。没有包容无以成今日之中国。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羽化而成释家。整个过程不露痕迹,浑然天成。这是文化的力量。为何称为释家,有放弃的味道在里面。
学者拜访高僧,名为参禅,实欲传显(当时的显学即儒学)。高僧了然于心,为其斟茶,溢而不止。学者忙阻而问其故,高僧淡然曰:“居士携满杯而来,不倾何载?”学者哑然。
释家的禅宗有无数的故事,讲的大多是同一个道理——放弃。可见其中的难度。
姐和我有太大不同。好的东西,我总是首先想到占有,而姐可能会选择放弃。她轻装上阵,遥遥走在前面。

从小爱读金庸(这大概是我最大的占有。姐亦爱读,但我从未发现她在上面流连),因为总能读到新的思索,旧的感伤。长久以来一直认为《天龙八部》讲的是抗争,一个古希腊悲剧式英雄对命运的无助抗争。现在才发现有更深的蕴味在里面。三个主角中,充满理想抱负,对命运抓得最紧抗争得最激烈的乔峰偏偏是活得最苦的;自得于心,悲而不伤,乐而不淫,对命运随性处之的段誉活得是最开心的;而尽管心空空然,但仍有一执念存的虚竹却是终其一生欲做和尚而不能。原来金庸在讲禅,在讲放弃。无怪书名取自释家典故——“八部天龙”。
释家对人执着的信念有一个称谓,叫做“执念障”,是说信念蒙蔽了双眼。金庸对此做了太多注脚。像《天龙八部》中决心报仇的乔峰,《笑傲江湖》中执意报灭门之仇的林平之,《倚天屠龙记》中决绝的卫道士灭绝师太。它们大多以悲剧收场。什么是悲剧,鲁迅是一个卓越的概括家,一语道破天机: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乔峰为何执意报仇?终成“塞上牛羊空许愿”之悲剧;林平之为何一心报仇?舍弃了身边的幸福;灭绝师太又因何坚守“正邪不两立”的信念,两番摧毁爱徒幸福,宁死也不接受明教帮助?
我们惊喜地看到特殊处境下的乔峰成功跳出狭隘民族主义的桎梏而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但他始终没能逃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因为那是他精神家园的基底。
我们眼睁睁看着林平之与幸福擦身而过,坚定地一步步踏入黑暗而徒呼奈何,因为那是他生存的目的,人生的目标(金庸笔下的林平之和古龙《天涯·明月·刀》中的傅红雪是同类人物,但古龙则写得更为决绝)。
为何个性正直的灭绝师太毕生进行着破坏和杀戮?因为社会给了她错误的观念和信念。鲁迅先生曾痛切地讲述起义革命军打着革命旗号所做的种种劣行。一个人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做的是错事。当杨过执意取小龙女为妻时,郭靖为何悲从中来?那是因为以他的道德观来看,杨过不知道做的是错事,他已不会“错而能改,善莫大焉”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侠之大者”的慈父形象。

精神信仰,个人追求,道德观念,这些都可能使你不舍放弃,难以放弃,不能放弃。看来简单的放弃有时真要有大智慧大定力而不可为。
金庸晚年参佛,明报与小说都已成为过眼烟云。
大放弃换来大解脱。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弱水三千,只取一元
0%